夏珩被高中绑架版

君子如珩.Dream and love
当一个人不再鲜活,他的眼睛如死水般不再起波澜

【史料整理】盘点那些年曹老板的cp

本文含袁曹,曹荀,曹郭,避雷需注意

本文引用文献全部为加黑加粗字体,部分见解引自百度,作者个人理解可选择性忽略,毕竟我在历史方面就是个渣()

不是深究历史,同好姐妹们看的开心即可,不喜者慢走不送





【袁曹】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世说新语·假谲》

这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就是曹袁两人觉得平日里的恶作剧没意思了,加之正处青春期,体内的荷尔蒙在作祟,想玩个新花样。正巧碰到有人娶亲,就打上了新娘子的主意。咱们阿瞒好人妻这件事大概在他小时候就深深刻在骨子里了。只不过两人被发现时曹操把袁绍供出去,说他是“采花贼”,本初也只能囧迫的出来认了。

绍又尝得一玉印,于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

——《三国志·武帝纪》

这一段是说袁绍得到了一枚玉印,举着手臂向曹操炫耀,曹操自此觉得袁绍极为可笑,从而心存厌恶。曹操和袁绍政见不和,开始心存芥蒂,也有人说是离婚的开始()

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三国志·武帝纪》

当时曹袁两人各立门户,但曹操会在袁绍受威胁时帮他,虽然也是是自己的地盘不受威胁,但总有一种我们虽然离婚了但我还爱着你的感觉(误)

公临祀绍墓,哭之流涕。

——《三国志·武帝纪》

操既定冀州,亲往袁绍墓下设祭,再拜⽽哭甚哀,顾谓众官⽈:“昔⽇吾与本初共起兵时,本初问吾⽈:‘若事不辑,⽅⾯何所可据?’吾问之⽈:‘⾜下意欲若何?’本初⽈:‘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吾答⽈:‘吾任天下之智⼒,以道御之,⽆所不可。’此⾔如昨,⽽今本初已丧,吾不能不为流涕也!”

——《三国演义第33回》

虽说痛哭流涕有些过于夸张了,但去世的是多年的好基友,总会有些感情的。

三国演义这个可看可不看,毕竟是小说杜撰,不知真假,但二人昔日对话却有记载: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三国志·武帝纪》

从袁绍和曹操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两人的观念早在当初起兵时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说最终的崩裂是命运注定,有前尘可寻的。


关于两人接触的记载我大概就找到这么多了,其他关于两人的文献很多是捧一踩一的,拿出来也没意思,最后盘点一下,曹操与袁绍的关系如果要打比方,就好比一对情侣谈恋爱。他们大约有十年之久的蜜月期,又有最终反目成仇大打出手后的“不和平分手”,期间过程跌宕起伏。

自从变成同盟的上下级起,整整六年,双方的关系就立刻进入感情的火热阶段,至少外表看来是如此,《三国志》卷七《臧洪传》中有四个字的形容,“袁曹方睦”。在这当中,曹操则是以一个总是被袁绍照顾,受袁绍恩惠的身份出现的。


时间线:

中平五年(公元188),曹操出任典军校尉,袁绍出任中军校尉。两人从朋友关系进更一步,变成了同僚。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曹操去投靠袁绍。袁绍以盟主身份热情接待战败的曹操,赠送他一部分人马,曹操才勉强恢复元气,使曹操命运绝处逢生。

初平三年(公元192),袁绍以联军盟主的身份,自行任命曹操为兖州刺史。兴平元年,吕布趁虚占领了曹操的根据地兖州,曹操回头击溃吕布后,袁绍又向东汉朝廷上奏,请求依然让曹操担任兖州的军政长官。这无疑是给曹操雪中送炭,使曹操重新在兖州站稳脚跟。

而刘协(第三者)出现后,两人关系崩裂,建安元年(公元196),曹操迎回天子刘协,曹操和袁绍的亲密关系彻底结束,反目成仇。

建安四年(公元199),官渡之战。



曹荀

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

——《三国志·荀彧传》

这里为荀彧去投奔袁绍,袁绍对他的待遇极高,可荀彧以为袁绍不能成大事,又去投奔曹操,曹操说荀彧是我的张子房。“吾之子房”这个称呼可谓极高,昔日张子房辅佐刘邦才得以有汉朝,这是对真正“王佐之才”的称呼,足以见曹操对荀彧的重视以及赞赏。

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太祖问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彧言“荀攸、钟繇”。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

——《三国志·荀彧传》

曹操在外出征,“家里的事”全部交由荀彧管理,可见曹操对荀彧的足够信任,之后名场面就出现了,荀彧为曹操举荐了多名谋士,战将,而他们在之后也都受到曹操封赏,为其建功立业。

与荀彧书,议欲还许。彧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

——《三国志·武帝纪》

这里大概就是曹操在官渡之战前期还不太自信,想回许昌,把这件事和荀彧说了,荀彧就劝他说袁绍这一战有势在必得的打算,又分析双方优劣之处,劝他不要撤退。

八年,太祖录彧前后功,表封彧为万岁亭侯。

——《三国志·荀彧传》

彧别传载太祖表曰:“臣闻虑为功首,谋为赏本,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逾国勋。是故典阜之锡,不后营丘,萧何之土,先于平阳。珍策重计,古今所尚。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彧固辞无野战之劳,不通太祖表。

太祖与彧书曰:“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战也,原君勿让。”彧乃受。

官渡之战打完了,开始封赏了,曹操想要为荀彧表奏封侯,并在奏章中对荀彧多有赞美。

魏氏春秋曰: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

——《三国志·荀彧传》

这就是著名的空食盒一事,可是此事在三国志中并未被记载,但在魏氏春秋和后汉书中被提了一句,而使其大为渲染的则是三国演义,所以这件事有没有真的发生还待考证。

太祖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钟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

曹操的手下谋士众多,如果是别人向曹操献计,曹操不一定会采纳,而对于荀彧向曹操献计,曹操基本都是采用的,而对于每当有大事时曹操必先咨询荀彧这一点,前文已经有介绍了。

更有趣的是,军师联盟这部电视剧中,曹操还把自己和荀彧的关系比作民间的夫妻,能够肝胆相照,同甘共苦的那种,虽然这只是一部电视剧,其中细节并不可信,但早期两人之间的信任却是真的,所以这算不算官宣(bushi

 

其他史书中也多有对曹荀二人的记载,例如后汉书,但具体事例和对话内容和三国志中大致相同,就不一一举例了。

 

时间线:

初平二年(公元191),荀彧与曹操结识。当日曹操不过东郡太守。见荀彧来,大喜过望,说荀彧是自己的张良。

建安元年(公元196),荀彧劝曹操奉汉献帝于许昌,后举荐大批人才。

建安二年(公元197),荀彧推荐钟繇西镇关中。钟繇也的确镇住了关中,帮曹操稳住了西面。

建安四年(公元199)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官渡之战,荀彧和曹操常书信联系,大事曹操总与荀彧细致筹划。而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各部都不听调遣,颍川郡(荀彧家族发源地)支持了大批军粮。

建安九年(公元204),曹操将自己的根据地从许昌搬到邺城,他跟荀彧开始产生距离。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曹操与荀彧合作快二十年时,曹操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两人出现明显嫌隙,要知道,之前曹操所用的人才大部分由荀彧举荐。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荀彧去世,谥号敬侯



【曹郭】

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川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表为司空祭酒。

——《三国志·郭嘉传》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日:“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三国志·郭嘉传》

历史上,曹操对郭嘉的评价一直很高,两人的关系也很亲密,“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和“真吾主”两句,足矣见两人一见钟情程度之深。

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日:“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竞,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地夫!”乃表日:“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恩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谥日贞侯。子奕嗣。

——《三国志·郭嘉传》

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疑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又以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

——《与荀彧书追伤郭嘉》

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馀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

——《三国志》

傅子曰: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这一段篇幅之长足以见曹老板对郭嘉用情之深

郭嘉与曹操“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亲密无间,南征北战十一年,功绩卓著,在数次战役中,给过曹操许多帮助。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却变成了“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而上奏,但是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不仅如此,曹操还暗地里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

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

——《三国志·郭嘉传》

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他又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惜斯人已逝,独剩感伤。


三国志上还记载了很多关于郭嘉给曹操谏言的对话,内容例如留下刘备,让袁绍的谋臣之间互相争斗,著名的十胜十败论等,这里就不一一摘选了。


时间线:

建安元年(公元196),郭嘉受荀彧举荐,成为曹操的谋士。相差15岁的两人从此开始了美好的交往。

建安三年(公元198)士兵疲惫,曹操心生退意,郭嘉这时献计说现在现在来一次急攻,就可以破城。于是曹操一面攻城,一面水淹下邳,夺下下邳,擒杀吕布。

建安五年(公元200)孙策将要偷袭许昌,曹操慌乱,郭嘉劝曹操不用慌,孙策一定会死于匹夫之手,果不其然。

官渡之战,郭嘉提出十胜十败论。

赤壁之战前,曹操大意放走刘备,悔恨之前不听郭嘉劝谏。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郭嘉病逝,谥号贞侯。

 

 






/看在我这么认真的份上给个红心蓝手嘛~如果有整理的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我会及时改正的。/



评论(21)

热度(720)

  1. 共78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